2012-07-04

計劃緣起



安康平宅興建於1970年代,是台北市第一批也是規模最大(1024戶)之平價住宅,用於提供低收入住戶居住使用(安康平宅現況資料詳附件1)。由於興建時期較早,當時規劃設計規模標準相對較低,因此住宅單元面積僅14坪(甲種)或12坪(乙種),且相對應公共設施不足,歷經近四十年後,硬體設施呈現落後老舊面貌;另一方面,由於是大量低收入住戶集中居住,且完全依賴社會局管理維護,除造成政府部門嚴重負擔外,更有明顯標籤化問題。

亦因此,長久以來,包括周邊社區與各界都不斷有更新改建之呼籲。

自前年起,台北都會區高房價議題成為民眾及輿論關注焦點,都市改革組織(以下簡稱 OURs)與十幾個民間團體組成「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積極倡議推動社會住宅。經積極遊說倡議,除促成《住宅法》立法通過外,包括中央、地方也皆具體承諾推動辦理社會住宅。

安康平宅興建於1970年代,是台北市第一批也是規模最大(1024戶)之平價住宅,用於提供低收入住戶居住使用(安康平宅現況資料詳附件1)。由於興建時期較早,當時規劃設計規模標準相對較低,因此住宅單元面積僅14坪(甲種)或12坪(乙種),且相對應公共設施不足,歷經近四十年後,硬體設施呈現落後老舊面貌;另一方面,由於是大量低收入住戶集中居住,且完全依賴社會局管理維護,除造成政府部門嚴重負擔外,更有明顯標籤化問題。亦因此,長久以來,包括周邊社區與各界都不斷有更新改建之呼籲。

自前年起,台北都會區高房價議題成為民眾及輿論關注焦點,都市改革組織(以下簡稱 OURs)與十幾個民間團體組成「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積極倡議推動社會住宅。經積極遊說倡議,除促成《住宅法》立法通過外,包括中央、地方也皆具體承諾推動辦理社會住宅。

於台北市部分,針對社會住宅用詞轉以公營出租住宅代替,且於首波將大龍峒中繼住宅改公營出租住宅外,也積極尋覓其它可興建基地。然由於面對社區標籤化疑慮,政策上決定以推動安康平宅更新改建為公營出租住宅做為優先策略,並於去年下半年開始啟動相關都市計畫與前期空間規劃作業。

正因安康公營出租住宅為現階段市府公營住宅政策指標性項目,於本次「臺北市補助國內大學或非營利團體都市規劃設計國際交流合作計畫」中列為規劃項目與設計主題之一。就此,OURs 與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基於對社會住宅政策之關注與既有國際資源網絡交流,決定共同合作提案辦理「安康公營住宅國際工作坊」,此即提案緣起。

課題指認

台北市政府自去年開始推動「安康平宅社區改建公營住宅計畫」,此計畫將採分期分區方式開發,去年(100年)底通過「安康平宅」都市計畫變更,第一期基地預計於今年(101年)底完成規劃設計,明年(102年)辦理施工廠商招商作業,預計104年興建完成。目前安康平宅第一期基地之住戶已由社會局協助全數安置與清空,接下來則由都發局主導更新改建計畫。

對於安康平宅更新改建課題本提案團隊關注許久,除曾參與本計畫先期空間規劃作業諮詢會議與都市發展局相公聽會議外,並配合去年本團隊辦理《2011社會住宅國際研討會》,邀請六個國家12位專家前往安康平宅現勘,並針對安康平宅更新改建問題辦理專家座談工作坊(專家座談工作坊成果彙整詳附件2)。

依據我們對安康平宅現況之理解,以及前述12為國外專家針對安康平宅進行討論之建議,我們必須指出安康平宅如欲更新改建為公營出租住宅,有一下幾個關鍵課題必須釐清確認:
  1. 拆除重建是否為唯一選項?是否考慮(部分)整建維護之可能?
  2. 既有大量低收入住戶,更新改建政策是否因應(原地、易地)安置方案?
  3. 更新改建為公營出租住宅,入住對象之設定為何?混居的具體內涵為何?
  4. 安康平宅更新改建之興辦模式與財務(興辦營運成本與租金收入)規劃為何?
  5. 針對污名化疑慮如何以硬體規劃設計與軟體配套服務來因應?例如混和收入、混和使用、創造就業、社區營造、公共設施回饋等。
  6. 未來經營管理模式為何?既有平宅權責與管理體系與未來公營住宅如何接軌?
觀諸國外社會住宅興辦經驗,我們必須坦誠指出,市府既有對於安康平宅政策擬定與方案規劃過於簡化草率,並未就諸如入住對象、興辦方式、財務規劃、社區融合、經營管理等根本課題進行研究探討,便直接落入都市計畫容積提高、空間配置、分期開發、乃至規劃設計等實質空間方案執行。

此政策思維與操作的問題在於,會使整個更新改建方案在缺乏上位建築計畫3 (program)釐清討論過程下,過度放大與依賴實質空間形式規劃設計的可及性,而重蹈過去整宅、平價住宅、國宅、乃至許多公共工程的覆轍,不是設計不符真實使用需求,就是衍生後續維護、經營管理、標籤化等諸多問題。

基本構想

本次補助提案計畫乃源自結合本市爭取2016「世界設計之都」之背景,期望以臺北市都市發展為主題,提出創新思維或規劃設計理念及後續執行之架構。參酌歷屆國外爭取辦理世界之都經驗,「設計之都」不單指實質環境與物件創意生產,其背後更含對應社會意識與組織流程變革,或可以「SocialDesign」一詞稱之。

鑑於安康公營住宅具體指涉弱勢居住權保障之必要性與敏感張力,如能藉由創新思維突破社會住宅於台灣當下都市發展議程被「邊緣化」與「標籤化」之陳窠,進而提出國際視野與具在地實踐可能之執行策略,其意涵之「設計」高度就不僅止於所謂環境規劃面向,同時也可視為是一種新的社會理念與更公義之社會關係的「設計」。
就此,本團隊設定以安康公營住宅為題辦理國際工作坊,便是基於上述對「設計之都」之理解與期許,擬藉由邀請國外專業者(團隊)來台引入新的思維視野,並透過三次工作坊共同參與討論,提擬具參考性的建築計畫書與初步空間規劃方案成果,供台北市後續推動安康公營住宅計畫參酌。基本構想如下:
  1. 本提案所辦理之工作坊,為一由建築計畫 (program) 擬定至空間規劃設計方案發展之延續性完整過程,非侷限於一般常見的空間規劃設計取向。就此,將採三次工作坊分階段辦理方式。
  2. 呼應上述延續性完整過程構想,於不同階段工作坊邀請相對應國外專家(團隊)共同參與,除協助該次工作坊操作課程規劃外,並擔任講師帶領國內團隊操作執行。
  3. 同步結合國內三所大學(台大、中原、淡江)建築系所,與邀請國外專家(團隊)組成工作坊核心操作團隊,促成國際交流,並有助於執行成果的在地累積與後續延續。
  4. 各次工作坊除國外與國內團隊外,並引入跨領域(社福、物業管理、產業等)合作與在地參與。
  5. 配合國外專家(團隊)來台參與工作坊,衍生辦理專題演講、一日論壇,擴大國際經驗交流,並有助引發公眾關注。
  6. 本工作坊成果除書面報告外,另包括影像紀錄與專題網頁建置。另亦將與國內平面、電子媒體合作專題報導,以及尋求國際媒體露出。

0 意見:

張貼留言